电子烟能戒烟吗?烟民转电子烟是否能减害?一直是社会各界对电子烟行业关注、争议的焦点。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发布的电子烟主题报告中,早就针对这些争论给出了答案:有确凿证据证明,卷烟转电子烟可减害。
证据确凿:电子烟可戒烟减害
WHO在报告中引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以下简称NASEM)对电子烟的评估。
其中有确凿证据的是:“完全使用电子烟代替卷烟,可减少使用者接触卷烟燃烧产生的多种有毒物和致癌物的机会”。
有大量证据表明:“使用电子烟会导致尼古丁依赖,但依赖程度低于卷烟;电子烟烟雾长期可能会增加一些疾病风险,但风险低于卷烟;从卷烟完全转为电子烟可改善身体多个器官的健康程度。”
WHO特别指出,最新研究表明,同时使用卷烟与电子烟会导致更高的氧化应激水平,并增加心肺健康风险,因此不建议双重使用。
合理管控下,电子烟将有助于长期控烟
报告总结称,WHO、NASEM、CDC(疾控中心)均已意识到了电子烟改善公共卫生环境的潜力。同时,WHO在报告中也对计划监管电子烟的国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中包括要求电子烟企业规范销售渠道(包括在线销售),严格执行有关最低购买年龄的法律;通过标准化法规,最大程度降低电子烟用户健康风险;禁止添加致癌物,诱变剂等有害物等等
所以,如果政府对电子烟的合理管控,就能是最大化地减少烟草流行带来的负面效果,持续给公共卫生带来正面效应。
在这方面,英国成为了一个典型成功案例。英国一直在奉行无烟计划:到2030年淘汰可燃卷烟,让烟民完全戒烟或转向风险较低的尼古丁传送系统,如电子烟。
英国做出这一决策的前提是基于长期科学研究。早在2015年,英国公共卫生部就发布了长达113页的独立报告。报告总结:电子烟虽然并非auto安全,但比烟草减害95%,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几乎忽略不计,政策应把鼓励吸烟人群使用电子烟作为关键控烟策略,以降低吸烟带来的伤害。
为了保证电子烟最大化发挥正面社会作用,英国制定了完善的监管政策,其中就包括管控电子烟广告、长期追踪调查社会公共健康反应,以观察青少年使用情况等。
在全球控烟成为大趋势的当下,如何减少卷烟危害,进而减少相关疾病带来的国家医疗财政支出,已成为各国棘手难题。绝对无害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控制有害物摄入,有没有可能被当做是更现实、更有操作价值的一条路?
以中国为例,虽然目前中国人群吸烟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控烟目标,即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至20%,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曾发表评论称,无烟带来的绝对无害化固然是最佳选择,但是在短期无法实现无害化的情况下,与其高调地倡导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无烟理想,不如现实地从减烟减害出发,推动烟民通过替烟、减烟等方式来减少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带来的健康危害。
相关热文:重磅!央广网为电子烟发声:不应贸然全面否定电子烟!
文中马亮认为,对于电子烟的功过是否,需要对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进行比较,为争议各方都提供竞争的公平机会,而不是一边倒地只采信支持电子烟有害的部分证据。一方面,有大量证据认为电子烟的烟液、气溶胶、添加剂、烟雾等会带来多方面的健康危害,并可能诱使青少年使用卷烟。另一方面,也有大量证据表明电子烟在引导烟民戒烟和降低健康危害方面有可取之处。科学意味着要全面评估所有证据,而不是一上来就盖棺定论地认定某个观点,并只采信与其相一致的证据。
总之,对于电子烟的监管也需要基于科学证据来进行决策,穿越证据的迷雾,通过循证决策来推动无烟事业。电子烟的确不完美,但是和卷烟相比,经过多次迭代的电子烟产品能够显著降低对使用者和二手烟暴露者的健康危害。未来,它或许有机会成更多国家控烟减害的有力工具。